教職員
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為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於瞬息萬變的世界中一直擔當着先驅的角色。多年來,我校積極結合傳統教學方法與創新的現代教育技巧,並致力將國際視野融入本地教育環境中,以作為教育的先決條件,同時保留優良的傳統。
為了配合多語教育的趨勢,校方近二十年前已採用了三語政策,協助學生與世界接軌,能說流利的英語、普通話和廣東話。為了實現此願景,我校的本地及國際專業教師團隊致力為學生創造有利的學習環境,以促進多種語言學習。
STEM結合了探究學習,構成我們教學方法的一部分。校方相信,通過鼓勵學生接觸各種刺激思考的學習,可以讓他們以創新的角度解決問題,從而成為具批判力和創造力的主導者。同時,透過校本課程令學生接觸多元化學術觀點和不同學科,進一步加強和鞏固其學習。本校的團隊更在課程中融入了最新元素,致力營造以學生為本的學習環境。海外教育交流團和主題遊學團亦為學生提供了課室以外的學習和探索世界的機會。
我們的校園座落於聖士提反海灘,擁有具歷史價值的自然風光。歷史悠久的建築和先進的設施互相輝映,為學生提供了學習和成長的優良環境。我們精心設計的圖書館、現代化禮堂、用心經營的溫室和其他各式各樣的設施為學生提供了多姿多釆的學習體驗。在完備的設施配套下,讓我們的學生有機會參與各類課外活動和校際比賽,使潛能得以盡展。
本校在音樂和運動方面有着優秀而悠久的傳統。我們相信音樂在學生的全人發展中擔當着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每位學生都必須至少能演奏一種樂器。音樂除了幫助學生發展更傑出的協作、專注和投入能力外,還能為他們提供發揮創造力的渠道,並提升審美和認知發展。我們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個人和團隊運動,以確保身心全面發展。配合完善的體育設施,學生可透過健身、專注的練習和團隊合作,以鍛煉身心健康。
本校為六年級學生提供的一年必修寄宿課程是一個獨特的平台,有助學生發展自律、獨立和責任感。通過參與互動項目和小組活動來育成良好品格和建立友誼。學生還有機會在社區服務中學習重要的生活技能,體現其公民身份。我們希望塑造年輕人,培養他們成為未來的傑出領導者。
衞燕華博士校長
聖士提反書院成立於一九零三年,為香港首間寄宿英文中學。及後,校董會籌劃設立小學部,以銜接中、小學教育課程。
一九三八年,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正式投入香港的教育行列。校舍座落赤柱。當時只得一幢校舍,包括課室、宿舍和飯堂,規模屬雛型階段;學生亦只得九名。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聖士提反書院被迫停課,校舍旋被日軍佔據,作為集中營。由於學校接近岸邊,方便船隻上落,校舍被日軍列為台灣部隊司令總部,方能在戰亂中保存完好。
大戰結束後,聖士提反小學於一九四七年重開,校舍分作兩座,其一用作禮堂,另一座為課室;設備及規模仍然未臻完善。
步入五零年代,學校新建男生宿舍,延至六零年代,更招收女寄宿生。當時學生人數約為三百人,由六班擴展至九班,學生大多來自富有家庭,所以被列作貴族學校。
一九六七年,香港發生暴亂事件,不少學生家長申請移民,學生人數突然下降,流失量驚人。七十年代初,入學人數激增。校方需要擴班以配合學生人數的增長。每級分為兩班。至一九八三年,全校共有十二班。
於千禧年,校方進行教學改革,重新規劃課程,加強兩文三語訓練,著重培育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此改革受到家長支持、認同,學位需求大增,故校方同年九月開始擴班。二零零五年,班級的數目達至十八班。
二零零八年,原來設有禮堂的建築被拆卸,並由一座設施更完備的新大樓取而代之。二零一六年,學校再次進行擴建工程。一座集最先進設施的演講廳、寬敞的圖書館、獨特的溫室及簇新的教員室於一身的新教學大樓正式落成啟用。二零二一年,學校將全面擴至二十四班。
Music by P.H. Fricker
Lyrics by P. Carrott
Our hearts are young our ideals high
We are prepared to work and play
To live good lives and to be true
In everything we do or say
So for St Stephen's let us strive
To fight, to win with steadfast pride
Life's a game that's made to play
With effort, teamwork, joy and tears
Based on tradition laid before
And wisdom growing with the years
Sports 體育
Under Construction
下載 :